behaviori *** (behaviori *** 行為主義論)
看美劇學英語,每天45分鐘,和老外無障礙溝通!”相信無數人都幻想過,躺在沙發上刷刷劇就學會一門外語,便宜輕松還不用動腦子。但,這樣的學英語方式真的可行嗎?
瞧瞧,光知乎上看劇學英語的問題就超過400萬瀏覽量 | 知乎
光看劇學英語?想得美
要知道,想學好一門語言,光有美劇的單方面輸入是行不通的,主要還得靠“互動”。
來看一個極端案例。1981年,美國學者杰奎琳賽克斯(Jacqueline Sachs)和同事一起研究了一位化名吉姆(Jim)的小男孩。吉姆聽力健全,但他的父母都是聾啞人。雖然吉姆經??措娨暽系娜藗兘涣?、也能聽到他們的對話,但在家里沒人能和吉姆“說話”,他和爸媽交流都靠手語。
在吉姆3歲9個月大的時候,他被檢測出語言水平障礙。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語言互動訓練,吉姆語言能力突飛猛進。等到4歲2個月大的時候,他已經可以和同齡小朋友一起上學了。有意思的是,吉姆的弟弟格倫(Glenn)因為從小有哥哥一起交流、玩耍,就從未出現過語言溝通異常。
圖 | 圖蟲創意
吉姆和格倫的例子證明了,僅僅有語言輸入是不夠的,更重要的是在語言環境中互動。所以,聽美劇中的人嘮嗑是一回事,能不能張口說英語可是另一回事。老話說得好,光說不練假把式。
而且,“互動”的不同形式,對語言習得的影響也是千差萬別。比如,哈佛大學教授凱瑟琳斯諾(Catherine Snow)曾記載過,故意拖長音調、重復字詞的“兒語”特別能吸引嬰兒的注意力;而含有反問、暗示的重鑄式糾錯(Recast)則更適合被用于與成人對話。
但看美劇也不是毫無用處
如果把美劇當成聽力材料、大量學習,由此把自己沉浸在英語環境中,那么看美劇可以被理解為語言輸入(Language Input)的一種方式,從而對語言學習起到一定幫助。
雖然學界對人類語言習得機制的原理尚未完全弄清,但主流學派都認同語言輸入的重要性。行為主義(Behaviori *** )學派認為,人需要通過模仿、練習語言輸入,從而習得語言。內再說(Innatist)學派認為,語言習得是大腦天生的一種機制,如果人在語言習得“關鍵期”(一般指12歲之前,但此說存在爭議)之前沒有一定量的語言輸入,人腦的語言機制就會被抑制、受損,從而無法真正習得語言。
1799年,法國“野孩子”維克多(Victor)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例證了“關鍵期假說”。維克多12歲前從未與人接觸過,自然也不會說話。被發現后,他一直在接受社會化訓練和教育,但最終還是無法正常使用語言。
維克多的故事后來被夸大改編成了影視作品《野孩子》| 法國電影《野孩子》
拿啥輸入也得選
就算單方面輸入有用,拿什么材料輸入語言學習也有講究。換句話說,不是看什么美劇都對學英語有用。
蘇聯心理學家列夫維果斯基(Lev Vygotsky)認為,教學目標應該略高于學生當前的水平,并通過互動將語言能力拔高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想看美劇學英語,更好能選“稍微難一些”的美劇,在一知半解、似懂非懂中進步。
美國教育學家史蒂夫克拉申(Stephen Krashen)也提出過類似的“i+1”理論??死昙僭O,如果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是i,那么拿來輸入的語言材料難度更好為“i+1”,即略難于學生當前水平,這樣學生才能從中學到知識。一個要注意的點是“略”難,如果你是英語零基礎,那比起直接看英語財經節目,早教英語卡通可能更適合你。
另外,針對語言的不同方面,像看美劇這樣“單方面輸入”的學習方式所能帶來的效果也有差異。
如果你是英語零基礎,就不要嘗試一上來就高難度閱讀了 | giphy
比如,看美劇未必有助于學習語法。1983年左右,美國夏威怡大學的理查德施密特(Richard Schmidt)教授曾追蹤研究過一位叫韋斯(Wes)的年輕畫家。韋斯為了追求事業,從日本移民到夏威夷,此前從未學習過英語。在英語環境中待了三年之后,韋斯逐漸學會了日常英語對話,繪畫買賣風生水起。盡管如此,他的語法仍然漏洞百出,詞匯量也很有限,總體水平不過相當于當地小學生。
施密特教授總結認為,語法學習是一種規則學習(Rule-based Learning),需要持續不斷的專注力、興趣和努力。由此他提出了“注意力假說”(Noticing Hypothesis),認為只有被語言學習者注意到了的語言輸入才能轉化成吸收,從而被習得。
再比如,著名語言學家羅德埃利斯(Rod Ellis)也指出,學習者必須刻意關注語法形式,并認識到語言形式與含義的區別,才能習得語法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除非你有意關注劇中人物的語法用詞,并自己做好歸納總結,不然可能看完12季《生活大爆炸》,你也不知道下面這段謝耳朵到底在說啥↓
謝耳朵解釋《回到未來》中的情節,你看明白了幾個時態?|《生活大爆炸》
除了語法,不同體裁的英語也不一定適合用看美劇的 *** 學。多倫多大學教授詹姆斯康明斯(James Cummins)曾將學生的英語能力劃為“基本人際語言技能”和“認知/學術語言能力”。有不少研究顯示,前種能力更容易在沉浸式環境下獲得,而后種能力則需要長期、刻意的學習才能獲得。
看美劇學日常英語比學學術英語來得靠譜 | TalkshowCenter/嗶哩嗶哩
再比如,所謂的英語溝通能力并不僅僅指能咬文嚼字的語言能力,還包含理解別人超出字面含義的真實意思(比如理解諷刺和幽默)的能力,包含遵循語言使用的社交規則,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。
你興許能看懂美劇中的每一個字,但你真的聽懂了主角們的言外之意了嗎?在你需要表達的時候,能自如地講出英語口語,寫出英語書面語嗎?
看懂英文是一回事,能不能運用就是另一回事了 | TalkshowCenter/嗶哩嗶哩
元語言意識來幫忙
元語言意識(Metalinguistic Awareness)是指人將語言與意思剝離開來,從而思考語言的特征和運作方式的能力。一般來說,三歲左右大的孩子就能發展出元語言意識。
他們開始分析語言知識,意識到語法錯誤、多音字等現象;他們還會刻意控制自己的語言,比如根據場合酌情選擇字詞。元語言意識越強,人的認知能力也越強,外語習得也越容易。
元語言意識會告訴你,《權游》中的語言不能隨便在實際生活中用(手動狗頭)|《權利的游戲》
從這個意義上說,如果能充分調動元語言意識,對美劇中的用詞表達進行分析,并有意識地融入進日常使用,那么看美劇學英語確實不失為一種學習 *** 。
不少公眾號、攻略貼、學習小組的看美劇學英語指南,也往往是在信息加工這個層面做文章,把美劇中的語言素材整理加工;做得好的,還會多一步口語交流或者寫作的輸出練習環節。
有意思的是,不少研究表明,元語言意識和母語天賦(aptitude)呈正相關關系。也就是說,語文學得好的人,理論上英語也不會差。如果覺得學英語難,不妨試試“歸納中心思想”、“梳理行文思路”、“提煉作者感情”、“多讀多想”的傳統語文學習 *** ,也許會有奇效哦~
現在不行,將來未必不可行
雖然刷劇的方式因為缺乏互動,不是更佳的學英語 *** ,但隨著科技的發展,“看劇”本身的形式也在變化。
除了上面提到的自行研究美劇素材、通過公眾號/學習小組學習美劇中的語言使用的形式外,一些直播平臺上也出現了“聽力劇輪播”:主播在直播間24小時輪播美劇,觀眾們沉浸在“虛擬語言環境”中,通過彈幕、評論等對美劇內容進行討論、學習。
再比如,如果能夠利用VR chat、一些平臺同步看視頻的功能,看劇本身就能夠融入更多社交互動屬性,從而幫助語言學習。
B站上的美劇輪播 | HARRY的MIAO/嗶哩嗶哩
總而言之,看美劇學英語雖然一定程度上可行,但存在著材料、學習 *** 、學習環境等諸多局限性?!疤善綄W外語”這種好事,想想就算了。
標簽: 英語